美好,與“粽”不同!
端午節的起源
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,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(春節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)之一,源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、祈福辟邪的節日。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,于是,這個節日便漸漸有了豐富的強烈愛國主義色彩,成為了一個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,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節日。
端午的習俗
1. 包食粽子
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包實粽子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,其由來已久,據記載,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粽子。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,也有用竹葉的,統稱粽葉。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, 一般根據內瓤命名,包糯米的叫米粽,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,摻紅棗的叫棗粽;棗粽諧音 為“早中”,所以吃棗粽的最多,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。
2. 掛艾草 民諺說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以前醫療技術不發達,用艾子葉可以驅蚊,而現如今,人們把插艾作為傳統習俗之一,家家都將艾條插于門眉,懸于堂中?;蛘邔~制成香囊佩戴,有避邪驅瘟之意。
3.喝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,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。雄黃是一種中藥材,中醫藥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、蟲獸傷,故民間有"飲了雄黃酒,百病都遠走"、"帶雄黃進山不怕蛇"等俗言?,F代科學研究表明,雄黃酒外用尚可,飲則有害,必須慎用。
4. 賽龍舟 賽龍舟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,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。他們爭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,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。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,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。江浙地區劃龍舟,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。夜龍船上,張燈結彩,來往穿梭,水上水下,情景動人,別具情趣。

端午養生:飲食起居 “夜臥早起,無厭于日”。端午期間,日照時間更長,白晝時間更長,所以睡覺可以稍晚一些,最佳的就寢時間應該在晚上10:30之前,早上可以起的更早一些。合理的作息時間,有益于夏季養陽氣。圖片 除了有規律的作息外,端午前后的膳食安排也對養生有很大的影響。端午正值一年陽氣正盛之時,雖然吃粽子、飲雄黃酒能夠健脾開胃、祛除燥熱,但不宜多吃。而因為天氣炎熱,暑氣灼人,還可以喝一些養生湯來滋陰養氣,防病健身。
萬“粽”一心戰疫情
青山呈黛,滿眼翠綠。在與家人共度佳節時候,也時刻不能忘卻疫情的嚴峻性,勤洗手,多通風,出門一定要戴上口罩,與家人一起度過一個有意義的端午節。
在這美好的傳統節日里,伴隨著濃濃的粽葉飄香,天禧路業祝福各界朋友:端午安康!闔家幸福!